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金融对外开放也正在进行中。恒生银行总部位于香港,2007年5月,在中国内地获准成立法人银行,总部设在上海。
3月29日下午,在恒生中国2019年上海媒体沟通会上,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表示,恒生中国会继续留意大湾区规划纲要细则的发布,同时密切关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动态,主动研究、适时参与,把握各种业务的发展机遇。
借鉴欧盟经验,牌照相互认同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是个热门话题,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宋跃升表示,本行将近40%的网点员工和客户在大湾区,代表很早对整个广东省和大湾区的投入和承诺都非常高。
宋跃升进一步介绍,大湾区总体框架已经出来了,每项政策推出是需要时间的,而具体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非常重要,包括跨境的“理财通”业务,政策允许范围之内金融要素自由流通的问题等。现在,欠缺的是对一些现实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大湾区为例,首先,各地制度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法律框架不一样,金融牌照、许可也不一样。如何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把障碍打开、取消,让金融要素自由流通,尤其是资金、人才这两个最大的关键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这个框架已经搭下来,在整个领导小组中,包括香港特首、澳门特首在内。至少在顶层设计的团队中,香港、澳门的诉求是可以被听见的。
其次,如何让三地的监管有一个互联互通的协调机制,这才是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这个市场的复杂性比美国湾区复杂很多,我们参照点更多是欧盟,他们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互联互通,特别是牌照和资格做到相互认同。这都是我们期待解决的。比如在卢森堡申请牌照之后,就可以覆盖整个欧元区。政策和监管机构之间怎么相互认同和协作,可以让大湾区的一个城市已经有了政策许可和金融从业的人,可以很快应用到整个大湾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宋跃升认为。
宋跃升坦言:“我们有很多的想法、产品,但更多关注是怎么样落地。比如实现金融要素、人才等自由流通,先行先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一两个事情能做起来。其实不用担心大家是不是‘来’的问题,而是要关注‘来了之后’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对任何金融市场的开放举措都是欢迎的
很巧的是,3月29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摩根大通全球银行副主席李一在谈及“摩根大通在中国是不是也有合资的证券公司?”时,表示正在申请,在积极响应政策。
而宋跃升介绍,恒生银行早在2012年8月,在CEPA框架下,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由越秀金控集团控股的广州证券与香港恒生银行全资控股的恒生证券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广州广证恒生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现称广州广证恒生证劵研究所有限公司)。2016年7月1日,根据《CEPA补充协议十》框架,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是在内地成立的首家外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
“我们对任何金融市场的开放举措都是欢迎的,从去年博鳌论坛之后,一系列政策推出,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很大,跟国际规则更加融合,从这点来说,我们是欢迎的。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当中,我们跟监管部门保持非常紧密的沟通。网点布局规划、战略规划都会跟监管机构保持紧密沟通,有些新政策都会跟他们提前汇报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相比以前是越来越便利。总体来说,营商环境或者是对外资的包容度、开放度都向一个更加正面的方向发展。”宋跃升表示。
发力金融科技,已成立数据管理委员会
零售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薄弱的领域。
宋跃升坦言,外资银行在个人业务上确实有一定的挑战,由于早期在开拓个人业务的过程当中,网点铺排较晚。外资银行最早进入中国时,无法与中资银行的几万家网点匹敌。外资银行在开疆拓土方面没能很好地抓住机会。
但当政策开放之后,网点的价值又降低了,因为有很多金融科技出来,不仅是对外资银行产生挑战,而且是对整个中国银行业产生巨大的挑战。网点不是最重要的,需要拼科技、拼场景、拼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玩法。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外资银行的个人业务方面带来很大的挑战。
宋跃升介绍,2018年,恒生中国不断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公司客户现金管理的产品提供,如移动收款服务;二是推出了个人手机银行。
目前,除了推出一些前端产品和服务之外,去年年底,恒生中国成立了数据管理委员会。这不仅是符合监管要求的数据治理,同时帮助制定数据应用、规划、发掘等,从而推进线上的客户推介、开户、交易等。
去年12月,腾讯与恒生银行宣布成为金融科技战略合作伙伴。对此,宋跃升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母行还在推进,各项业务进展都比较良好,现在还不能透露下一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