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7日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如何在这个关键阶段贡献自己的金融力量,显得格外重要。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更好服务于民营和小微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进行解读。
从左至右:主持人秦佳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据了解,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两类银行”,也是继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再次强调发展“两类银行”。
董希淼对此表示,发展“两类银行”,重点不是新设几家民营银行或社区银行,而是要把现有的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发展的更好,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存量机构的发展,而不是在增量上做文章。让这些中小银行发挥管理层级比较少、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创新能力比较强等特点,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有差异的金融服务。“我也做了比较研究,事实上除了21家主要的金融机构之外,其他的规模比较小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等都可以算是社区银行,我们的中小银行机构的数量在整个银行业4588家的法人金融机构里边,占了95%以上,这个占比已经很高了,跟美国差不多,甚至比美国的占比还更高一点”,他说到。
郭田勇称,首先银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银行除了从事金融业务,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只要达到监管要求,没有理由不让民营企业家进入。此外,民营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跟金融业供给不充分有很大关系,而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天然是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的,发展这两类银行,会增加民营小微零售金融领域的有效供给。